目的:评估超脉冲二氧化碳(CO2)激光治疗不同类型眼睑肿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50例眼睑肿物患者,其中男12例、女38例。患者年龄4~84岁。肿物类型包括眼睑色素痣、睑黄瘤、分裂痣、眼睑疣等,其中25例累及眼睑灰线,10例肿物直径>10 mm。所有患者接受超脉冲CO2激光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治疗效果通过术后数码照片评估,同时记录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0例眼睑肿物总体治愈率为92%,有效率达到100%。4例眼睑色素痣在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轻微倒睫(5例)、睫毛稀疏部分缺失(4例)和瘢痕增生及色素沉着(4例),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眼睑肿物,特别是睑缘肿物及大肿物,超脉冲CO2激光是一种更为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眼睑肿物治疗的优选方案。
目的:通过对改良“Z”形无线结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和传统有线结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比较来评价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73例73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无线结组36例36眼和有线结组37例37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球镜度(DS)、柱镜度(DC)、等效球镜(SE)、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眼轴长度(AL)、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 BCVA 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SE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 BCVA 、DS、DC、SE、IOP、AL、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有线结组有5例(13.5%)出现缝线暴露,无线结组未出现缝线暴露,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无线结 IOL 巩膜缝线固定手术可改善CEL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不正,有效减少缝线暴露及相关并发症。
目的:观察依镜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体(phakic refractive lens,PR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8年1月—2020年9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行依镜PRL植入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共24例39眼,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其中,男8例13眼,女16例26眼,平均年龄(31.15±6.33)岁。观察术后屈光度、视力[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5.5(3.0,11.0)月。屈光度从术前(?22.29±4.96) D降低至术后(?0.28±1.01) D(t=24.421,P<0.001),其中术后球镜度数±0.5 D占28眼(82.4%),±1.0 D占31眼(91.2%)。LogMAR UCVA从术前1.40(1.30,1.70)改善至术后(0.28±0.20) D,LogMAR BCVA由术前0.40(0.22,0.70)改善至术后0.15(0.0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3.00(1.00,5.00)行,所有患者均无BCVA丢失。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79 P=0.012),其中术后1 d较术前眼压增高(Z=-3.401,P=0.001),而末次随访较术后1 d眼压降低(Z=-2.685,P=0.007),末次随访与术前眼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94,P=0.37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从术前(2 782.20±296.30)个/mm2降低至术后(2 472.54±394.32)个/mm2 (t=-5.437,P<0.001),平均丢失角膜内皮细胞数11.2%。末次随访33眼平均拱高值为(379.00±283.27)μm,其中0~250 μm占12眼(36.4%),250~750 μm占19眼(57.6%),大于750 μm占2眼(6%)。21眼PRL术后3个月拱高值为(269.81±194.67)μm,较术后1个月拱高值(373.62±195.75)μm降低(t=?2.917,P=0.009)。术后并发症包括激素性青光眼(1例2眼)、PRL光学面裂痕(1眼)、黄斑出血(1眼)、PRL偏位(2例3眼)。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依镜PRL植入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眼内屈光手术方式,但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长时间和更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联合应用氦氖激光、重组人干扰素α-2b抑菌软膏与加巴喷丁对急性眼周带状疱疹患者皮损愈合、睡眠、疼痛及病程的改善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就治的急性眼周带状疱疹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抗病毒、营养神经、重组人干扰素α-2b抑菌软膏与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实验组较对照组加用氦氖激光治疗。收集皮疹消肿、止疱、结痂、脱痂与止痛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睡眠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有无遗留后神经痛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实验组皮疹观察指标(消肿、止疱、结痂、脱疱)时间及止痛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4 d与7 d结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睡眠时长均延长,VAS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疼痛,延长睡眠时长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2、14、28 d结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两组发生PHN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氦氖激光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抑菌软膏与加巴喷丁治疗急性眼周带状疱疹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患者急性期疼痛,促进皮疹痊愈,改善睡眠质量,缩短病程,可在临床积极推广使用。
目的:观察中药超声雾化联合针灸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ain gland dysfunction,MG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新华医院就诊的7 7例(154眼)双 眼MG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5 4眼)、中药超声雾化治疗组(雾化组;2 5例5 0眼)和中药超声雾化联合针灸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 5例5 0眼)。对照组接受睑板腺按摩治疗,雾化组在睑板腺按摩的基础上行中药超声雾化治疗,联合治疗组为进一步加用针灸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前后收集患者双眼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双眼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数据(Schirmer I test,SIT)、双眼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uorescent,FL)、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Meibomian Glandyielding Secretion Score,MGYSS)、睑缘异常评分(Eyelid Margin Abnormality Score,EMAS)以及主观症状积分等资料,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三组BUT、SIT、F L、MGYSS、EMAS和主观评价得分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4周后,各组受试者的BUT、SIT、F L评分、MGYSS评分、EMAS评分和主观评价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与雾化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1.85%(28眼/54眼),雾化组为84%(42眼/50眼),联合治疗组为96%(48眼/50眼),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与雾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超声雾化联合针灸治疗在改善MGD患者的睑板腺功能和减轻患者的干眼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硬膜外导管辅助双路置硅胶管术与传统双路置硅胶管术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52例(52眼)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患者分成两组,使用硬膜外导管辅助双路置硅胶管术为A组(30例);使用传统手术方式(双路置硅胶管术)为B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置管时间、平均手术时间、鼻腔出血率、术中疼痛评分、一次性吻合成功率的差异。结果:在术中置管时间方面,A组为(11.20±3.80) min,B组为(21.50±12.60) min;在平均手术时间方面,A组为(42.70±5.50) min,B组为(62.20±15.20) min;在术中疼痛评分方面,A组为(3.10±0.80)分,B组为(4.60±1.25)分;在鼻腔出血率方面,A组为3.33%(1/30),B组为18.2%(4/2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一次性吻合成功率方面,A组有效率为93.3%(28/30),B组有效率为86.4%(19/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应用硬膜外导管辅助双路置硅胶管术较传统双路置硅胶管术,在术中置管时间、手术平均时间、鼻腔出血率、患者疼痛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2种置管一次性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导管辅助双路置硅胶术方法安全、可靠、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手术推广。
目的:观察黏膜瓣泪小点成形术用于治疗慢性泪小管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眼科中心眼整形科就诊的44例慢性泪小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患病眼别、临床症状、泪道冲洗结果等临床特点。采用黏膜瓣泪小点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评估其疗效。结果:44例慢性泪小管炎患者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例1:3.9),单侧发病,多累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管比例1:3),主要表现为分泌物增多、溢泪以及内眦部位红肿,结石阳性率为95.7%,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显示以放线菌感染为主(78.3%)。大部分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中1例上下泪小管炎患者于术后2个月出现上泪小管炎复发。总体治愈率为97.8%,随访时间为(20.7±10.9)个月。结论:黏膜瓣泪小点成形术治疗慢性泪小管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方法可靠。
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laser photocoagulation,LP)及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ranibizumab,IVR)对病变位于II区的阈值前病变1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病变位于II区的阈值前病变1型44例(81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P组、IVR组。观察各组术后病变消退、视网膜血管化情况、全身及眼部并发症,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结果:LP组20例(37只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后未出现复发,首次治愈率100%;术后(3.42±1.57)周病情控制,术后(9.84±4.75)周可观察到周边视网膜血管化。IVR组24例(44只眼)注射雷珠单抗,39只眼行单次手术后病情控制,首次治愈率88.6%,5眼术后病情未控制。术后(2.95±2.58)周病情控制,术后(14.19±4.95)周可观察到周边视网膜血管化。两组手术方式首次治愈率、视网膜血管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LP及IVR治疗病变位于II区的阈值前病变1型均有较好疗效,IVR复发率较高,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慎重。
目的:分析46例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市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46例接受静脉化疗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或眼摘治疗的双眼RB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保眼率、摘眼率、视力情况及化疗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46例患儿中,男27例,女19例,初诊年龄为(13.21±11.13)个月。单纯化疗10例,化疗+TTT治疗11例,化疗+TTT+眼摘治疗17例,化疗+冷凝治疗2例,化疗+冷凝+眼摘治疗6例。46例92眼总保眼率73.1%(57/78),残留视力眼占64.1%(50/78),各期保眼率:A、B期均100.0%,C期86.7%,D期94.1%,E期35.7%。手术摘除24眼,总摘眼率26.1%(24/92),E期手术摘除21眼,占E期患眼60.0%(21/35)。平均化疗(4.1±1.9)次,化疗的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46例患儿随访时间(35.4±23.8)个月,死亡7例,总病死率15.2%(7/46);存活39例,总存活率为84.8%(39/46),5年累积生存率为80.2%。结论:静脉化疗联合局部治疗总体疗效较好,在双眼RB患儿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化疗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停止化疗后骨髓抑制逐渐恢复。
目的:探究球面塑形镜、环曲面塑形镜在矫治近视复合散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94例(178眼),按佩戴塑形镜类型分为球面塑形镜组(48例,90眼)与环曲面塑形镜组(46例,88眼)。记录配镜前、佩戴1年后、停戴1周后的视力、角膜散光、眼轴长、球镜屈光度、眼压、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着染率。结果:戴镜1年后,2组组内相比,散光、球镜度数、眼压、泪膜破裂时间均降低,但2组组间相比,仅散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戴镜1年后,两组视力较戴镜前显著提高,停戴后近视度数较佩戴前增加,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塑形镜角膜着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塑形镜均能够降低近视复合散光患者度数,有效提高患者视力,但并不能完全阻止近视的进展。虽然环曲面塑形镜在矫正散光方面有优势,但总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不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