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二者结合对于白内障手术的术前诊断和分级管理、术中人工晶状体选择、位置预测及术后管理(视力预测、并发症预测及随访)、手术培训和教学方面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诚然,AI在与白内障手术相关的管理、分析和研究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不可忽视。现对AI在白内障手术治疗和教学中的应用做以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目的:分析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B/F比值)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探讨B/F比值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度数计算精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就诊,并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97例(197眼),术前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患者眼前节生物参数,并以B/F比值下限25%、上限25%为界将患者分为下25%组、25%~75%组、上25%组。术后3个月应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评估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并计算患者术后屈光误差(postoperative refractive error,PE),比较三组平均屈光误差(mean refractive error,M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中位数绝对误差(median absolute error,MedAE)以及屈光误差在±0.25、±0.50、±0.75、±1.00、>±1.00 D范围内百分比差异。结果:B/F比值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呈中度相关(r=?0.445, P<0.001)。随着B/F比值增大,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由远视向近视漂移,术后3个月MAE、MedAE分别为0.55 D、0.46 D。屈光误差在±0.25、±0.50、±0.75、±1.00、>±1.00 D范围的百分比分别为29.4%、52.8%、71.6%、87.6%、12.7%。根据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B/F比值优化得到的矫正角膜折射指数计算角膜曲率后,MAE、MedAE分别为0.51、0.43 D,均低于矫正前(P<0.05)。结论:B/F比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有影响。随着B/F比值的增加,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由远视逐渐向近视漂移,且B/F比值越偏离正常平均值,患者的屈光误差绝对值越大。
目的:探讨白内障人群角膜屈光力(corneal refractive power,CRP)的分布特点及与眼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福州眼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就诊的40岁以上白内障人群共23035眼,使用OA-2000测量其眼轴(axial length,AL)、CRP、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水平直径即白到白(white-to-white,W T W)、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绘制各眼生物学参数及年龄Spearman相关性热力图,绘制CRP与AL、CRP与WTW散点拟合图。将CRP与上述参数及年龄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段数据的线性关系使用Pearson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白内障人群CRP为(44.36±1.52)D,在总体数据中CRP与AL为非线性相关;但在分段数据中存在线性相关:当AL≤25.06 mm,CRP与AL负线性相关(R2 =0.397,P<0.001);当AL>25.06 mm,CRP与AL正线性相关(R2 =0.045,P<0.001);无论AL长短,CRP与WTW、CCT均呈负相关。在总体数据中,CRP与WTW也存在非线性关系;但在分段数据中存在线性相关:当10.52 mm≤WTW≤12.46 mm,CRP与WTW负线性相关(R2 =0.149,P<0.001),并与AL、ACD、CCT呈负相关。结论:CRP与AL、WTW呈非线性相关,使用CRP优化计算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力时需适当考虑AL、WTW与CRP的相关性。
该文报道一例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ectomy,LASIK)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多焦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病例。该患者为42岁女性患者,20年前外院行双眼LASIK手术,现因右眼视物模糊1年就诊。术前IOLMaster检查患者右眼眼轴长度29.66 mm,前房深度3.18 mm,晶状体厚度4.75 mm,白到白距离11.6 mm,前表面及全角膜散光分别为1.01 D@67 °及0.91 D@56 °。Pentacam角膜地形图15 °范围模拟角膜屈光力得到的角膜散光为1.2 D@58.1 °,为规则领结型。患者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因其脱镜意愿强烈,植入双焦点散光矫正型IOL(德国Zeiss公司AT LISA toric 909M)。根据Barrett True-K Toric公式测量的后表面散光计算结果进行手术规划,选择+17 D球镜1.5 D柱镜Zeiss 909M IOL,植入轴位55 °。术后1个月患者裸眼远视力0.8,35 cm裸眼近视力1.0,最佳矫正远视力–0.25 DS/–0.5 DC×120 °至1.0,患者满意。提示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及规划,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多焦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可以在部分适合的LASIK术后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
球形晶状体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晶状体悬韧带疾病,表现为晶状体前后径增加,赤道半径减小,类似球形。临床特点包括浅前房、晶状体源性高度近视、晶状体脱位及继发青光眼等。治疗上早期可以通过验光配镜提高视力,当继发晶状体脱位及青光眼时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本例报道一例72岁男性患者,因右眼视力下降2年入院。既往近视,近视逐渐加深,近2年患者双眼配镜-10D,视力无明显改善。就诊后考虑球形晶状体所致晶状体不全脱位合并白内障,入院后行囊袋拉钩固定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悬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患者术后1个月后复诊,发现黄斑水肿,予以复方平地木颗粒口服,溴芬酸钠滴眼液滴眼。2周后复诊视力及黄斑水肿明显好转。
该文报道了一例40岁女性患者,因“双眼渐进性视物模糊3个月”就诊。患者既往于2005年因高度近视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最佳矫正视力OD:0.2 (–11.00 DS/ –1.25 DC×170 °),OS:0.7 (–4.00 DS/ –0.75 DC×25 °)。双眼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晶状体混浊,豹纹状眼底伴后巩膜葡萄肿。诊断为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并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术,术中植入+14.0 D IOL一枚,目标屈光度为–0.5 D。术后1周裸眼视力0.3,验光结果示右眼屈光度+2.75 DS,最佳矫正视力0.7。术后2周行右眼IOL置换术,由+14.0 D置换为+17.0 D。右眼术后1周裸眼视力0.8,验光结果示右眼屈光度–0.75 DC×15 °。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白内障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可逆性视力障碍之一,在管理和治疗方面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不足、诊断精度低、转诊效率低等诸多实际问题。因此,利用AI技术强大的计算分析和智能决策能力,优化传统医疗实践方式,对于保障人们的视觉健康至关重要。该文探讨AI技术在推动白内障分级诊疗新模式方面的应用,包括白内障图像自动分析与识别、远程医疗和转诊支持等,这些应用能够为白内障患者、社会以及政府带来多方面的显著益处和重要影响,有助于提高白内障诊断和治疗效率,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推动社会健康进步。然而,AI技术的实际应用也面临风险和挑战,应当充分重视和保护患者数据隐私和安全,建立严格的监管和监督机制,并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全面评估AI算法的鲁棒性、公平性和可解释性,以进一步提高AI系统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科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拓展,目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内的多种常见眼病的诊疗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AI使医疗资源短缺、诊断标准缺乏、诊疗技术水平低下的现状得到改善,为白内障的诊疗开辟了一条“新赛道”。本文旨在综述AI在白内障诊疗中的应用现状、进展及局限性,为AI在白内障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及推广提供更多信息。
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的广泛开展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患者对手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白内障是PPV术后最常见并发症,而具有玻璃体切除史的白内障患者屈光变异大,预测难度高。本文综述了生物测量误差、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公式选择以及有效晶状体位置预测等影响有玻璃体切除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主要因素,旨在为降低这一类特殊人群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提供参考。
目的:在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患者中,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OA-2000进行生物测量,比较10种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力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7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共62例(62眼),所有患者均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OA-2000进行生物学参数测量。计算并比较新公式[Barrett Universal II (BUII)、Emmetropia Verifying Optical(EVO) 2.0、Hill-Radial Basis Function (Hill-RBF) 3.0、Hoffer QST、Kane、Pearl-DGS]及传统公式(Haigis、Hoffer Q、Holladay 1、SRK/T)的预测准确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edAE)及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按眼轴长度≤23 mm(组1),>23 mm且≤26 mm(组2)与>26 mm(组3)进行亚组分析。结果:6个新公式、Haigis、SRK/T公式均出现近视漂移(-0.47 ~-0.27 D,P<0.05),而HofferQ及Holladay 1公式无系统误差(P>0.05)。Kane公式的MedAE(0.55 D)及MAE(0.81 D)最小,但公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中所有公式均出现近视漂移(-1.46~ -1.25 D,P<0.05),而其他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2 ~ 0.41 D,P>0.05)。在组1中,Pearl-DGS公式的MedAE(0.97 D)及MAE(1.26 D)最小,且优于Hill-RBF 3.0(P=0.01)及SRK/T公式(P=0.02);组2中,Kane公式具有最小的MedAE(0.44 D)及MAE(0.66 D);组3各个公式屈光预测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OA-2000进行术前生物测量时,Kane公式在接受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预测准确性较高;而眼轴长度≤23 mm时,Pearl-DGS公式可能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