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测试】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测试】进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测试】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测试】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测试】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测试】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测试】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摘要英文
其他期刊
  • 眼科学报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
    承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主编:林浩添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
    浏览
  • Eye Science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
    承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主编:林浩添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
    浏览
推荐阅读
出版者信息
中山眼科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