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全身表现及眼部临床表现,提高眼科医生对大动脉炎的诊治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5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后、经眼科会诊或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14例,总结患者的全身表现、眼部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1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3例,年龄(35.57±9.77)岁。其中,Ⅰ型头臂动脉型7例(50%),Ⅱ型胸腹主动脉型2例(14.3%),Ⅲ型肺动脉型0例,Ⅳ型广泛型5例(35.7%)。85.7%病例累及头臂动脉干。患者全身表现多样,最常见的是上肢低血压相关表现,4例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28.6%)。5例(35.6%)患者以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3眼曾误诊为“白内障”(21.4%)。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无光感~1.0,其中,21眼最佳矫正视力为1.0(占75%),4眼最佳矫正视力<0.1(占14.3%)。眼部检查正常者4眼(14.3%),其余24眼(85.7%)均存在眼部异常。晶体异常、结膜巩膜血管扩张充血及瞳孔散大是最常见的眼前节表现。眼底表现以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为主(20眼,71.4%),高血压视网膜病变4眼(14.3%)。与Ⅱ型患者比较,Ⅰ型患者更容易发生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缺血导致的异常动静脉交通及视盘旁花冠状血管是最典型的眼底表现,严重者导致新生血管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脱离。所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眼部行视网膜光凝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治疗后,3眼视网膜病变仍有进展,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临床相对比较少见的慢性血管炎性阻塞性病变,年轻女性多发。本组病例以累及头臂动脉干为主,眼部受累概率高,缺血性眼前节表现是较容易被识别的体征,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是最典型的眼底表现,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眼科医生应提高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认识和诊断能力,并重视对大动脉炎患者的详细眼部检查。
目的:中重度甲状腺相关眼病内下壁骨性减压联合脂肪减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31眼)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行内下壁骨性减压联合脂肪减压术治疗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观察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眼眶CT检查,并对双眼视力、眼球突出、复视及双眼外观形态进行了测量。手术效果评价指标为:术后眼球突出度、视力和复视程度,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术后眼球突出度回退2~6 mm,平均回退(3.45±0.93)mm,切除眶内脂肪1.4~3.6 mL,平均切除(2.33±0.66)mL,外观恢复满意。4例患者术前存在复视,2例患者术后新发复视,术前已存在复视的患者,术后复视程度并未加重,新发的2例复视患者均为轻度复视。术后CT检查显示眼眶减压效果良好。结论:内下壁骨性减压与脂肪减压术联合,可以有效扩大眼眶容积,对眼球进行回纳,减少眼球突出程度,改善容貌外观,且手术切口隐蔽美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果。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该文分析了13例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典型的眼底表现包括 Purtscher斑22眼、棉絮斑22眼、视网膜出血13眼、黄斑水肿22眼、视盘水肿12眼和假樱桃红斑10眼。荧光素血管造影异常表现包括毛细血管无灌注区21眼,毛细血管前闭塞22眼。13例患者中有9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4例使用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随访2周至5年,4例患者(6眼)在随访期间出现神经上皮萎缩并持续低矫正视力(<0.1)。基于文献回顾,讨论了Purtscher样视网膜视力恢复不佳可能与黄斑水肿及无灌注区形成有关。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导致内源性眼内炎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征,总结治疗经验及评估其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内源性眼内炎糖尿病患者7例(8眼)。分析其年龄、性别、感染灶来源、就诊时间、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科B超、治疗方式、感染控制及复发情况。结果:7例患者年龄(63±17.6)岁。男性5例(71.4%),女性2例(28.6%)。术后7眼(87.5%)视力NLP,1眼(12.5%)LogMAR视力0.2。视力与患者就诊时间及就诊时视力有关。6例(85.7%)就诊前发热。8眼(100%)结膜混合充血,1眼(12.5%)前房积脓。7眼(87.5%)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1眼(12.5%)行单纯玻璃体腔注药术。8眼感染均控制,无眼球摘除。随访期间眼压正常,无感染复发。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内源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易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发病迅速进展快,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其预后和病程的长短及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尽早地治疗可挽回部分视力。
目的:足月新生儿行眼部筛查,对眼部疾病的发生情况与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的足月新生儿共4 594例,记录眼部筛查结果并分析。结果:新生儿眼部筛查总异常率约10.54%,眼底异常率约6.38%。眼前段常见病为新生儿泪囊炎、结膜炎、血管瘤、睑内翻、白内障等;眼底常见病为视网膜白色病灶、视网膜出血、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结论:广角婴幼儿眼底筛查仪可早期发现新生儿隐匿性的眼病,部分致盲性眼病需要早期给予治疗,今后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生儿眼病筛查及随访机制。
目的:借助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眼底筛查远程接转诊系统,探索“患者-社区-医院”远程筛查模式,推进眼科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实施,为地市级医疗机构开展眼底疾病人工智能筛查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方法:通过AI辅助远程筛查基层医疗机构的4886例患者,完成眼科检查并经AI初判、人工复核形成眼底诊断结论。通过医联体和专科联盟模式,对基层医疗机构的4886例患者的AI诊断系统结果和上级医师审核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析AI诊断系统在眼科常见病种筛查中的推广应用的可信度和可行性。结果:AI检出DR的灵敏度为94.70%,特异度96.06%;DME的灵敏度96.43%,特异度96.55%;AMD的灵敏度77.55%,特异度95.74%;同时,其在病理性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等常见病种眼底筛查中也有一定作用。结论:AI辅助远程筛查系统对于绝大多数眼底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眼底疾病的筛查工作,利于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对于眼底疾病的初步诊断,落实眼科分级诊疗,有借鉴推广意义。
目的: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分析其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60眼)为对照组(A组);选择同期收治且年龄匹配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例(60眼)为卒中组(B组)。比较两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和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inner limiting membrane-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ILM-RPE)厚度及平均GCL厚度/ILM-RPE平均容积厚度(GCL/ILM-RPE厚度比)。结果:共纳入120只眼,A、B组分别60只眼。A组的平均GCL为(83.5±4.7)μm,B组的平均GCL厚度为(78.7±10.5)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的GCL最小厚度为(80.4±4.4)μm,B组的GCL最小厚度为(70.7±16.3)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的ILM-RPE中心子区厚度为(247.5±19.8)μm,B组的ILM-RPE中心子区厚度为(241.6±36.3)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A组的ILM-RPE平均容积厚度为278.4±9.8μm,B组的ILM-RPE平均容积厚度为(278.5±15.3)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A组的GCL/ILM-RPE厚度比为0.300 3±0.012 2,B组的GCL/ILM-RPE厚度比为0.286 2±0.028 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影响GCL厚度和GCL/ILM-RPE厚度比, GCL厚度和GCL/ILM-RPE厚度比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类累及多种器官的结缔组织病,且SLE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常引起关节炎、脑病、肾病、皮肤损害,眼部病变亦是SLE常见疾病,且常引起视力障碍,甚至致盲、致残。该文通过整理文献,浅谈SLE相关眼病的类型、病因、眼部表现,以及SLE常用的中医辨证论治。
遗传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眼耳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眼耳有共同的神经内、外胚层起源,具有相似的基因网络,所以当共同的基因发生致病性变异时会导致眼耳双重感觉丧失。有超过70多种病因与聋盲有关,常见的伴有听力异常并累及视神经和视网膜的综合征型眼遗传病,包括CHARGE综合征、Usher综合征、Stickler综合征、Alport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Waardenburg综合征等。其他如染色体和胚胎的异常也会出现导致眼耳发育障碍,如Down综合征、Dandy-Walker综合征等。一些已知的眼遗传病致病基因变异也可导致听力异常,如OPA1基因。由于遗传异质性,眼耳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往往很困难,尤其是对婴幼儿。了解遗传综合征中眼耳相关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而当综合征中眼部表型不典型,可以通过耳部等其他系统表型协助诊断。同时,明确诊断对终生视觉和听觉功能的监测,以及与优生遗传咨询均有重要意义。
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是一种少见的急性视网膜血管炎,多发生于健康青少年,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也可继发于感染性疾病和全身疾病,预后较差。该文回顾了一例继发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治疗后病情缓解,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