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目前已有研究报道了一种MATLAB的定制算法,用于Triton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图像的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 avascular zone,FAZ)的自动测量。由于这种算法非开源,且难以获取,因而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一种用于Triton OCTA图像的FAZ自动分割的开源算法,即Smooth Level Sets macro(SLSM)算法,并将其测量结果与MATL AB和人工方法相比较,评估该算法分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35位健康受试者的35只健眼,选用Triton OCTA机器中的3 mm×3 mm扫描模式,对其黄斑区进行连续4次扫描。分别用人工和自动方法(包括MATL AB和SLSM),测量浅层毛细血管图像中FAZ的面积、周长和圆度。分析各种自动算法的准确性、重复性,以及与人工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SLSM算法的准确性仅低于人工方法,而高于MATLAB算法(Dice系数:人工方法,0.9568;SLSM,0.9506;MATL AB,0.9483)。SLSM和MATL AB测量FAZ面积的重复性均很高[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SLSM,0.987;MATLAB,0.983]。SLSM、MATLAB测量FAZ面积的结果均与人工方法呈很高的一致性(ICC:SLSM,0.973;MATL AB,0.968)。结论:SLSM在Triton OCTA图像的FAZ自动分割中的准确性高于MATL AB,其测量结果与人工测量结果很相近。作为免费和开源的资源,SLSM有望成为Triton OCTA图像中有效可靠的FAZ自动分割和测量方法。
视网膜微循环与脑小血管具有相似的特征。视网膜被认为是可检测到的“窗口”,以检测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生的微血管损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方式,可提供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中血流的深度分辨图像。现总结有关OCTA在与眼科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及视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并讨论其可否作为早期诊断和监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工具。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非接触、无创的、快速的血管造影技术,它通过检测红细胞在血管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信号的变化来提供血管影像。由于这项技术不需要注射血管造影剂,使得它比传统的眼科血管造影技术更安全。在前节疾病的检查中,OCTA不仅能够量化前节血管的范围和密度,还显示出良好的成像质量,为临床监测疾病的病程和对治疗的反应提供客观的评价。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项新兴的检查手段,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中。鉴于OCTA在血管成像方面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关于其在眼前段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也愈发得到关注。关于OCTA对结膜、巩膜、角膜以及虹膜的血管和相关眼表疾病的研究日益增多,其在眼前段应用潜力巨大。
目的:应用Cirrus HD-OCT 5000对正常眼黄斑及视盘血流参数进行血管成像测量,评估其可重复性及再现性。方法:纳入40只正常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操作者A于一周内3天的同一时段(T1,T2,T3)对正常受试者的同一眼黄斑及视盘进行3次血管成像扫描,扫描过程中均开启FastTracTM图像跟踪功能,操作者B在T 2时间点再次对受试者同一眼进行相同程序扫描,使用Angio PlexMetrixTM量化软件(版本10.0)自动测量黄斑和视盘的血管长度密度(vessel length density,VD)和血管灌注密度(vascular perfusion density,PD)。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3次扫描的VD、PD是否有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评价操作者A的可重复性,采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onsist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重复性系数(repeatability coefficient,CR)、C V评价操作者间的再现性。结果:操作者A对黄斑及视盘各区域3次扫描的V D、P 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操作者A对黄斑和视盘V D、PD 3次扫描的ICC值分别为0.260~0.517、0.362~0.898,黄斑及视盘各区域V D、P D的C V值均<8.1%。黄斑和视盘V D、P D的操作者间CCC值分别为0.3130~0.5665、0.5149~0.7801;黄斑VD和PD的CR值分别为3.2212~4.6399、0.0574~0.0832;视盘VD和PD的CR值分别为2.0675~4.0630、0.0447~0.0730。黄斑CV值均<9.0%,视盘CV值均<6.9%。结论:非同日的同一时段视盘浅层血流参数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再现性,黄斑浅层血流参数的重复性及再现性相对较差。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周围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所有受试者分别接受了身高、体重、血压、眼压、眼轴及视盘OCTA检查,利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OCTA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周围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共186人359眼纳入本研究,年龄为(47.86±17.86)岁,视盘周围血管密度为(17.75±1.99)mm?1 。单因素分析显示视盘周围血管密度与眼轴呈负相关(β=?0.5120,P<0.001),与扫描信号强度呈正相关(β=1.0240,P<0.00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视盘面积及眼轴后的多因素分析中,OCTA扫描信号强度依然与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显著正相关(β=0.9721,P<0.001)。结论:视盘周围血管密度不仅与眼轴和视盘面积显著负相关,而且与OCTA扫描信号强度显著正相关,在临床应用或研究中,需要考虑其影响。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眼科63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T0,21眼)、轻度非增殖期(T1,21眼)、中重度非增殖期(T2,14眼)及增殖期(T3,7眼)。收集各组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尿素氮、肌酐、尿素氮肌酐比值,及OCTA数据,即中心视网膜厚度、Angiography3×3及Angiography6×6血管线性密度及血管灌注密度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T2组、T3组与T0组相比,T3组与T1组相比,糖尿病病程延长;T3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尿素氮升高;T1组、T2组、T3组与T0组相比,T3组与T1组相比,6 mm ×6 mm外层血流线性密度减少;与T0组相比,T1组、T2组及T3组6 mm ×6 mm完整血流线性密度减少;与T0相比,T2组、T3组6 mm ×6 mm外层血流灌注密度减少;与T0组相比,T3组6 mm ×6 mm完整血流灌注密度减少;T2组、T3组与T0组相比,T3与T1相比,3 mm ×3 mm内层血流线性密度明显减少;T3组与T0组及T1组相比,3 mm ×3 mm完整血流线性密度减少。结论: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患者的尿素氮及肌酐逐渐升高,OCTA的血流线性密度及血流灌注密度逐渐减少。与血流灌注密度相比,血流线性密度对于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可能更为敏感。而利用Angiography6×6模式可能可以更早地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血流变化。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5月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的患者17人为研究组,采用OCTA系统软件工具,以μm为单位测量视网膜固视点和黄斑中心凹之间的距离,同时收集非斜视、弱视且中心注视健康者17人为对照组,并分析受试者的浅层视网膜血管丛的黄斑中心凹血流长度密度(vessel length density,VLD)、灌注密度(perfusion density,PD)、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周长及FAZ圆形度。结果:斜视组弱视眼偏心距离为(632.18±310.62) μm,黄斑中心凹浅层血管丛VLD为(5.31±3.44) mm?1,PD为0.16±0.08,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AZ面积(0.28±0.17) mm2,FAZ周长(2.05±0.56) mm、FAZ圆形度0.67±0.06;与研究组対侧眼和对照组相比,V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FAZ面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组弱视眼偏心度与偏中心距离显著相关(r=0.834,P<0.001)。结论:OCTA可以量化偏中心距离,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血流长度密度较対侧眼及健康眼低。
目的: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 2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确诊为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共3 1例3 2眼。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OCTA检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foveal macular thickness,FMT)、黄斑区血流密度。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T[(242.13±86.02) μm]较治疗前[(521.44±190.27) μm]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01);中心凹浅层血流密度[(18.44±4.98)%]及中心凹旁浅层血流密度[(44.83±3.19)%]均较治疗前[(25.46±9.21)%,(46.06±5.25)%]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效果显著;OCTA能有效评价抗VEGF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