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ltrasound cyclo-plasty,UCP),是一种新型的睫状体治疗手术,目前已应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青光眼。UCP通过微型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s,HIFU)设备,高度选择性作用于睫状体,实现温和可控、稳定的降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效果。相较于传统的睫状体破坏手术,UCP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可重复性高及安全性高的特点。该文从UCP的由来、结构特点、作用机制、疗效、特点及安全性对UCP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是表现为光感受器细胞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脉络膜层凹陷的眼底病变。发病机制多认为是先天脉络膜发育异常、炎症或感染。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将FCE从光感受器尖端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是否分离、形态特征或中央脉络膜厚度三种方式对其进行分类。FCE常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疾病。该文对FCE的临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眼部疾病,目前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有视网膜气体填充术(pneumatic retinopexy,PR)、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以及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目前对于RRD手术术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因此研究及制定RRD手术方式抉择的临床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临床上制定RRD患者手术方案往往与患者的年龄、视网膜脱离时间、裂孔的类型、位置、数量、大小等等临床因素有关,该文就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抉择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综述。
迟发性眼前节毒性综合征(toxic anterior segment syndrome,TASS)是TASS的一种特殊类型,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迟发性TASS被报道。迟发性TASS较典型性TASS少见,流行病学特征因人工晶体不同而有差异。几乎所有可引起典型性TASS的因素都可以引起迟发性TA SS,此外铝元素在迟发性TA SS的发生中可能有关键作用。迟发性TA SS临床表现与典型性TASS类似,累及后段更为常见,激素治疗有效。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眼科常见疾病,是蒸发过强型干眼的主要原因。基于人群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MGD亚洲的发病率为46.2%~69.3%。目前,MGD治疗的方式包括眼睑清洁、热敷、睑板腺按摩、人工泪液、抗生素等,其中热敷为常用的家庭治疗方法。由于不同的热敷方式、温度、时间、频次及依从性,导致应用热敷治疗MGD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标准。另外,热敷的不良反应如视物模糊、皮肤烫伤等,也没有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因此,为提高热敷的临床疗效及减少其不良反应,未来进行热敷的规范化指导或治疗很有必要。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 myasthenia gravis,O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OMG波动性的临床特征易导致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检测方法在早期确诊OMG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临床检查、新斯的明试验、自身抗体检测、电生理检测等方面对OMG检测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OMG的早期确诊提供有益的指导。
原发性获得性鼻泪管阻塞(primary acquired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PANDO)是泪道阻塞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类,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是眼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继发急性或慢性泪囊炎的症状和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本文对近年来PANDO可能的发病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加深对泪道阻塞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
病理性近视相对高度近视而言,更强调眼底并发症的存在。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PS)被认为是病理性近视的标志性特征,是眼球后巩膜壁的局部扩张,通常认为与巩膜变薄和脉络膜萎缩等因素相关。近年来研究认为P S的形成可能与局部炎症、Bruch膜缺失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OCT等检查技术的快速革新以及P S治疗手段的探索,诊断和治疗更加完善。
近5年来眼睑皮脂腺癌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临床研究方面,明确了眼睑皮脂腺癌冰冻切缘控制显微手术的意义,提出了患者预后指标;在基础研究方面,描述了基因突变谱,揭示了3种相互独立的发病模式,以及提出了免疫及靶向治疗相关研究;我国眼肿瘤工作者也在眼睑皮脂腺癌研究方面树立了国际地位。本文对近5年国内外眼睑皮脂腺癌相关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展望治疗前景,为临床提供有益参考。
眼睑皮脂腺癌是起源于眼睑部位皮脂腺体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转移,主要治疗方式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患者整体预后并不理想,早期正确诊断和靶向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改进治疗的关键。眼睑皮脂腺癌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容易误诊或漏诊进而延误治疗,病理检查是其诊断的金标准。此外,目前关于眼睑皮脂腺癌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尚未明确。因此,多方面了解眼睑皮脂腺癌发病机制为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眼睑皮脂腺癌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外源病毒感染、免疫逃逸、端粒酶学说等方面对眼睑皮脂腺癌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