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新一代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因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262例患者262眼。在术前,通过IOLMaster700获取角膜曲率、角膜白到白、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以及眼轴长度。使用第三代公式(SRK/T、Holladay 1和Hoffer Q)、Barrett UniversalⅡ(BUⅡ)、新一代AI公式(Kane、Pearl-DGS、Hill-RBF 3.0、Hoffer QST和Jin-AI)对术后屈光状态进行计算,并与术后实际的屈光状态进行比较。在将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PE)归零后,分析了各公式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绝对误差均值(mean absolute error,MAE)、绝对误差中位数(median absolute error,MedAE)以及PE在±0.25、±0.50、±1.00、±2.00 D范围内的百分比。结果:基于AI的IOL屈光力计算公式的SD、MAE和MedAE的范围分别为0.37 D(Kane和Jin-AI)至0.39 D(Hoffer QST)、0.28 D(Hill-RBF 3.0和Jin-AI)至0.31 D(Hoffer QST)以及0.21 D(Hill-RBF3.0和Jin-AI)至0.24 D(HofferQST);均低于第三代公式(SD:0.43 D~0.45 D;MAE:0.34 D;MedAE:0.25 D~0.28 D)。在所有公式中,Jin-AI公式预测误差在±0.50 D的比例最高,为84.73%,Kane(84.35%)和BUⅡ(83.97%)公式次之。结论:在IOL屈光力预测上,与传统第三代公式相比,新一代基于AI的公式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在术后获得预期的屈光状态。
目的:比较六种新一代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力计算公式[Barrett Universal Ⅱ(BUⅡ)、Emmetropia Verifying Optical(EVO)、Hill-Radial Basis Function (Hill-RBF)、Kane、Ladas Super Formula(LSF)、T2]和传统公式(Haigis、Hoffer Q、Holladay 1、SRK/T)的准确性。方法:纳入2022年1—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眼轴(axial length,AL)、平均角膜曲率(mean keratometry,Kmean)、前房深度、IOL常数和屈光力,术后医学验光结果。对上述10种公式进行准确性分析,包括平均预测误差(mean prediction error,ME)及其标准差、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ean absolute prediction error,MAE)、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edian absolute prediction error,MedAE)、绝对预测误差最大值(maximum absolute prediction error,MaxAE)、预测误差落在±0.25、±0.5、±0.75、±1.00 D范围内的百分比(%±0.25 D、%±0.50 D、%±0.75 D、%±1.00 D)。结果:共纳入506例(506眼)。Kane的MAE最低(0.411)。Hill-RBF的%±0.25 D最高(40.91%),EVO的%±0.50 D或%±0.75 D最高(分别为69.37%、86.17%),BUⅡ和Hill-RBF的%±1.00 D最高(均为94.07%)。总体上各种公式间,MAE、%±0.50 D、%±0.75 D、%±1.00 D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仅发现%±0.75 D中,EVO(86.17%)、Hill-RBF(85.97%)、Kane(85.57%)与HofferQ(81.42%)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AL亚组中,长AL组的EVO(0.390)、Hill-RBF(0.388)、T2(0.423)、Kane(0.393)四种公式的MAE与Hoffer Q(0.681)、Holladay 1(0.654)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EVO(74.47%)的%±0.50 D与Hoffer Q(46.81%)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新一代IOL屈光力计算公式在IOL屈光力计算上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但对于不同的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值的眼球,需要选择适合的计算公式,以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IOL)预先巩膜悬吊在严重晶状体半脱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12月至2022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80°的严重晶状体半脱位患者8例(8 眼)。术中避开脱位的晶状体,预先将IOL悬吊于玻璃体腔,再将晶状体托起置于IOL上方,必要时辅助以虹膜拉钩,稳定晶状体,确保超声乳化手术安全完成。结果:严重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8例,其中晶状体核N1-N3硬度的患者各1例,单独使用IOL预先巩膜悬吊于术中稳定脱位的晶状体,3例超声乳化手术均顺利完成;达N4患者3例、N5患者2例,其中4例在虹膜拉钩的辅助下安全完成超声乳化;有1例N5的患者,由于悬韧带损伤超过270°,在将晶状体托起放置于IOL之上时,坠入玻璃体腔,给予玻璃体腔超声粉碎处理。8例患者术后IOL均居中,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正常,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严重晶状体半脱位的超声乳化手术中,对于N2~N3的软核,IOL预先巩膜悬吊可以良好地稳定晶状体,确保超声乳化手术的顺利进行;对于N4~N5的硬核,IOL预先巩膜悬吊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方法,联合虹膜拉钩共同稳定晶状体,确保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进行。
目的:探讨运用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BUⅡ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力时,可选参数角膜横径,又称白到白(white-to-white,W T W)与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同一术者顺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MX60(IOL植入术患眼279眼,术前使用OA-2000非接触式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部数据并计算IOL植入度数,代入B UⅡ公式保留或去掉可选参数WTW、LT计算预测结果,进一步根据患者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分亚组分析。主要结局指标:随访患者至术后1个月以上,比较使用和未使用WTW和LT两个参数、BUⅡ公式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PE)、绝对预测误差(absolute error,AE)、AE小于0.5 D所占比例。结果:总体1上,忽略W T W + LT,PE为-0.05 D(-0.26, 0.18)(P=0.011),其他参数组合的PE与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参数组合的A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2~0.23 D,P= 0.404)。同时忽略WTW + LT时AE出现最大值(+1.5 D)。应用WTW + LT、忽略WTW + LT、忽略WTW和忽略LT时纳入患者AE ≤ 0.50 D的比例分别为80.65%、79.57%、80.65%和81.36%。在各眼轴亚组中,忽略LT时,AE ≤ 0.50 D的百分比在短眼轴亚组(80.00% vs.66.67%~73.33%)与长眼轴亚组(77.78% vs. 73.33%~75.56%)中较高。在中等眼轴亚组中,AE ≤ 0.50 D百分比代入全部参数时略高(83.11% vs. 80.82%~82.19%),忽略WTW + LT计算时稍低(80.82%)。结论:使用BU Ⅱ计算IOL屈光力时,可选参数WTW和LT无论是否代入公式中,皆可得到相近的平均预测水平;但是,同时忽略WTW和LT可能出现较大预测误差。对于22 mm ≤ AL<26 mm眼,推荐代入全部参数计算;当AL≤ 22 mm或AL ≥ 26 mm,仅输入WTW的计算方法累积精确度更高,可优先采用。
YAMANE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式。该文介绍了笔者结合实际条件对其改良后的手术步骤,手术关键点及使用经验。在缺乏足够囊膜支撑的条件下,此手术方式微创、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在随访期间(最长5年),视力稳定,未出现人工晶状体脱位、移位、倾斜,人工晶状体夹持及人工晶状体襻暴露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该文报道一例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ectomy,LASIK)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多焦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病例。该患者为42岁女性患者,20年前外院行双眼LASIK手术,现因右眼视物模糊1年就诊。术前IOLMaster检查患者右眼眼轴长度29.66 mm,前房深度3.18 mm,晶状体厚度4.75 mm,白到白距离11.6 mm,前表面及全角膜散光分别为1.01 D@67 °及0.91 D@56 °。Pentacam角膜地形图15 °范围模拟角膜屈光力得到的角膜散光为1.2 D@58.1 °,为规则领结型。患者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因其脱镜意愿强烈,植入双焦点散光矫正型IOL(德国Zeiss公司AT LISA toric 909M)。根据Barrett True-K Toric公式测量的后表面散光计算结果进行手术规划,选择+17 D球镜1.5 D柱镜Zeiss 909M IOL,植入轴位55 °。术后1个月患者裸眼远视力0.8,35 cm裸眼近视力1.0,最佳矫正远视力–0.25 DS/–0.5 DC×120 °至1.0,患者满意。提示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及规划,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多焦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可以在部分适合的LASIK术后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即前后节联合手术,是高效的手术方式,而后囊膜破裂(posterior capsular rupture,PCR)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术中并发症之一,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PCR,稳定、安全地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对于顺利完成后段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十分重要。本文将对前后段联合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的术中处理、以及IOL光学部夹持固定法植入IOL的手术技术要点进行总结。
目的:比较Alcon Acrysof IQ PanOptix TFNT00 (PanOptix)晶状体常数优化前后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度数计算准确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眼轴长度晶状体常数优化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2022年3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植入PanOptix IOL患者的术前眼球生物学测量参数、植入IOL度数和术后1~3个月的显然验光结果。联合SRK/T、Hoffer Q、Holladay 1、Haigis公式,通过回归法计算优化的晶状体常数A、pACD、SF,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计算优化的晶状体常数a0、a1和a2。观察晶状体常数优化前后平均绝对预测误差值(mean absolute error,MAE)及中位绝对预测误差值(median absolute error,MedAE),预测误差在±0.25、±0.50、±0.75、±1.00 D以内的百分比的差异,评价晶状体常数优化对IOL计算准确性的影响。随后,按照眼轴长度进行分组(非高度近视组:<26.00 mm; 高度近视组:≥26.00 mm),比较非高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优化晶状体常数的差异。结果:共92眼(54位患者)纳入研究。优化前的晶状体常数A、pACD、SF、a0、a1和a2分别为119.1、5.63、1.83、1.39、0.40和0.10;优化后分别为119.35、6.14、2.36、?3.42,0.12和0.34。在全部眼轴组,晶状体常数优化前,SRK/T、Hoffer Q、Holladay 1、Haigis公式的MAE值分别为0.44、0.50、0.54、0.46 D;优化后,MAE值分别为0.43、0.54、0.51、0.35 D,其中Haigis公式优化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非高度近视组,晶状体常数优化前,4条公式的MAE值分别为0.46、0.40、0.40、0.42 D;优化后,MAE值分别为0.46 D、0.38 D、0.39 D、0.38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高度近视组,晶状体常数优化前,4条公式的MAE值分别为0.42、0.59、0.66、0.50 D;优化后,MAE值分别为0.36、0.48、0.47、0.31 D,其中Holladay 1和Haigis公式优化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 0.020、0.002)。结论:PanOptix IOL的晶状体常数优化可以提高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在高度近视组中比非高度近视组中优化意义更大。
目的:通过对改良“Z”形无线结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和传统有线结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比较来评价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73例73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无线结组36例36眼和有线结组37例37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球镜度(DS)、柱镜度(DC)、等效球镜(SE)、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眼轴长度(AL)、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 BCVA 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SE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 BCVA 、DS、DC、SE、IOP、AL、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有线结组有5例(13.5%)出现缝线暴露,无线结组未出现缝线暴露,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无线结 IOL 巩膜缝线固定手术可改善CEL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不正,有效减少缝线暴露及相关并发症。
目的:在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患者中,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OA-2000进行生物测量,比较10种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力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7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共62例(62眼),所有患者均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OA-2000进行生物学参数测量。计算并比较新公式[Barrett Universal II (BUII)、Emmetropia Verifying Optical(EVO) 2.0、Hill-Radial Basis Function (Hill-RBF) 3.0、Hoffer QST、Kane、Pearl-DGS]及传统公式(Haigis、Hoffer Q、Holladay 1、SRK/T)的预测准确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edAE)及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按眼轴长度≤23 mm(组1),>23 mm且≤26 mm(组2)与>26 mm(组3)进行亚组分析。结果:6个新公式、Haigis、SRK/T公式均出现近视漂移(-0.47 ~-0.27 D,P<0.05),而HofferQ及Holladay 1公式无系统误差(P>0.05)。Kane公式的MedAE(0.55 D)及MAE(0.81 D)最小,但公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中所有公式均出现近视漂移(-1.46~ -1.25 D,P<0.05),而其他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2 ~ 0.41 D,P>0.05)。在组1中,Pearl-DGS公式的MedAE(0.97 D)及MAE(1.26 D)最小,且优于Hill-RBF 3.0(P=0.01)及SRK/T公式(P=0.02);组2中,Kane公式具有最小的MedAE(0.44 D)及MAE(0.66 D);组3各个公式屈光预测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OA-2000进行术前生物测量时,Kane公式在接受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预测准确性较高;而眼轴长度≤23 mm时,Pearl-DGS公式可能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