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角膜病变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但对眼表功能完全失代偿、多次角膜移植排斥等类型的患者,常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却非常低。对于这类患者,人工角膜植入术成为复明的新希望。随着人工角膜的设计和植入方式的不断改进,人工角膜的功效及优点已渐渐突显。目前,波士顿I型(领扣型)人工角膜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现就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的基本特征、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分析单中心神经眼科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点,为指导神经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神经眼科疾病患者,从电子病例系统检索和记录所有纳入病例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及病种亚型分析。结果:共计7245例神经眼科患者纳入统计,其中男性3331例(46.0%)、女性3914例(54.0%),男女比例1∶1.2;年龄(38.2±17.5)岁。83.25%(6031/7245)为传入神经系统疾病,9.92%(719/7245)为传出神经系统疾病和眼眶疾病,6.83%(495/7245)未归类。病种分析显示,占比最高的是脱髓鞘性视神经炎(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DON),为40.17%(2910/7245);占比第二的是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为11.37%(824/7245);占比第三的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5.15%(373/7245),其中7.85%(569/7245)表现为不明原因视神经萎缩。从年龄分布来看,DON和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18~40岁者占比最高(分别为48.63%和44.24%),NAION患者中41~60岁者占比最高(66.14%),小于18岁的未成年患者在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中占比最高,比例为48.58%。在2226例DON患者中,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比例最高,为60.02%;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myelin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MOG-IgG)阳性视神经炎比例为11.68%;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MS相关性视神经炎和慢性复发性炎性视神经病变(chronic recurrent inflammatory optic neuropathy,CRION)占比较低,分别是1.8%和2.25%。DON整体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08;在NMO/NMOS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MOG阳性视神经炎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5;在非典型视神经炎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为1.28∶1;DON患者中,81.79%患者为中青年,MOG阳性视神经炎未成年患者可达41.15%。结论:DON和NAION是神经眼科传入系统疾病最常见两大病种。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是视网膜的最内层,主要由来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无髓鞘轴突组成,此外还有神经胶质细胞与视网膜血管,其厚度与年龄、眼球增长、眼底结构改变等因素相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清晰展示角膜、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高分辨率断层图像,可以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学组织的细微结构,在临床与科研中已获得广泛应用。在青光眼视神经病变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发现视野异常前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已成为青光眼早期诊断与视神经损伤程度检测的重要手段。除视神经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视网膜血管疾病、神经元变性疾病等视网膜疾病也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损伤。探讨视网膜疾病与神经纤维层的关系,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对视网膜疾病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的认识。本文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定量评估与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关系展开综述,为其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后视路病变是视交叉以后的视觉通路其本身或毗邻结构发生病变,引起视觉功能改变的一类疾病。神经眼科医生比较熟悉枕叶病变引起的对称性同侧偏盲,但枕极(纹状皮质的最后部分)的病变产生中心性对称性同向盲点,此类视野改变容易被忽略或误诊。该文报道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因双眼视觉清晰度下降、视物变形就诊。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FM-100检查提示重度色觉异常,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双侧枕叶脑梗死(右侧枕极部,左侧纹状皮质前部),24-2 Humphrey视野检查可见双眼同向暗点趋势(不典型),10-2 Humphrey视野检查可见双眼中心视野同向偏盲(暗点),故而确诊。后视路病变可引起多种特征性的视野改变,可伴有高级视功能异常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是神经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例枕极脑梗死病变产生对称性同向性盲点伴色觉改变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需关注后视路病变视野改变的多样性及其他视觉功能异常,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
YAMANE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式。该文介绍了笔者结合实际条件对其改良后的手术步骤,手术关键点及使用经验。在缺乏足够囊膜支撑的条件下,此手术方式微创、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在随访期间(最长5年),视力稳定,未出现人工晶状体脱位、移位、倾斜,人工晶状体夹持及人工晶状体襻暴露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上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与睫状体接触导致的反复持续性高眼压较为少见,本文报告一例改良型CTR植入术后反复持续性高眼压的病例,行“巩膜悬吊线松解术”后高眼压状态有效缓解,考虑可能与巩膜固定缝线过紧,造成改良型CTR局部与睫状体相接触,刺激睫状体分泌过量房水有关。
眼表菌群是定植于眼表的各种微生物群落,以细菌为主。在正常情况下,眼表菌群与人体眼表组织的细胞和平共生,维持眼表的稳态,共同保证眼表的健康。但在环境改变或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眼表菌群会发生变化,与眼部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随着组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眼表菌群有了新的认识,为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国内外眼表菌群与疾病关系进行综述,为眼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提供参考。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A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亟需研发更敏感、便捷和经济的筛查技术进行早期防控。眼球运动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且眼球运动检查有非侵入性、成本低、检查时间短等优点。研究眼球运动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研发更简便易操作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工具。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算法强大的特征提取和计算能力对处理眼球运动检查结果有显著优势。本文对既往AD患者与眼球运动异常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机器学习算法模型辅助下,基于眼球运动异常模式进行认知功能障碍早期筛查技术开发的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近年来随着医疗领域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眼科医学方面尤为突出。婴幼儿处于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发生的眼病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带来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然而,由于婴幼儿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小儿眼科医生的短缺,开展大规模小儿眼病筛查工作十分困难。最新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斜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及视功能评估等领域已经得到相关应用,在多种婴幼儿眼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分期、治疗建议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表现,有效解决了许多临床难点与痛点。但目前婴幼儿眼科人工智能仍然不如成年人眼科发展充分,亟须进一步的探索和研发。
目的:探讨白内障人群角膜屈光力(corneal refractive power,CRP)的分布特点及与眼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福州眼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就诊的40岁以上白内障人群共23035眼,使用OA-2000测量其眼轴(axial length,AL)、CRP、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水平直径即白到白(white-to-white,W T W)、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绘制各眼生物学参数及年龄Spearman相关性热力图,绘制CRP与AL、CRP与WTW散点拟合图。将CRP与上述参数及年龄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段数据的线性关系使用Pearson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白内障人群CRP为(44.36±1.52)D,在总体数据中CRP与AL为非线性相关;但在分段数据中存在线性相关:当AL≤25.06 mm,CRP与AL负线性相关(R2 =0.397,P<0.001);当AL>25.06 mm,CRP与AL正线性相关(R2 =0.045,P<0.001);无论AL长短,CRP与WTW、CCT均呈负相关。在总体数据中,CRP与WTW也存在非线性关系;但在分段数据中存在线性相关:当10.52 mm≤WTW≤12.46 mm,CRP与WTW负线性相关(R2 =0.149,P<0.001),并与AL、ACD、CCT呈负相关。结论:CRP与AL、WTW呈非线性相关,使用CRP优化计算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力时需适当考虑AL、WTW与CRP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