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眼科日间病房护理质量指标,为眼科日间病房的护理质量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Donabedian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初步拟定眼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通过专家函询,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修订,确定了眼科日间病房护理质量指标。结果:经过2轮函询,专家意见趋向一致,2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协调系数分别为0.129、0.342(P<0.01)。构建的眼科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分别为结构指标(二级指标2项)、过程指标(二级指标8项)和结果指标(二级指标3项)。结论:该指标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以及专科特色,可为眼科日间病房护理质量的评价提供良好的方法。
目的:评价并汇总眼科成人日间手术患者病区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的日间手术患者病区护理管理的相关证据,包括系统评价、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及专家共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根据主题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汇总。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出13篇文献,包括5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1篇循证实践、2篇系统评价、1篇指南。通过文献阅读、证据提取和归类,从日间手术护士准入资质、制定临床护理路径、院前管理、病历标准化、手术当日术前管理、术后管理、出院评估、康复及随访指导8个方面形成17条最佳证据。结论:该项目总结了眼科成人日间手术患者病区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护理管理者制定眼科日间手术病区流程方案、实践标准提供循证依据。
目的:检索并总结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用药规范化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护理循证方法提出实践问题,按照循证证据检索数据库的“6S”分类模型,检索有关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用药管理的所有证据资源类型,包括临床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等。由2名循证护理研究员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进行证据的归纳总结。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3篇证据总结和5篇系统评价;汇总了19条有关开角型青光眼眼部用药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滴眼技术指导、依从性管理和信息提供3个方面。结论:总结开角型青光眼眼部用药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务人员管理患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达到患者规范用药、控制眼压和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目的:了解干眼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2月—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干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293例干眼患者,其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为(113.34±9.98)分,处于中等水平。相关性分析中干眼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与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正相关(r=0.421,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累计屏幕使用时间>10 h/d、合并全身疾病、低自我效能感评分是干眼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干眼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处于中水平,仍需加强。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屏幕使用时间长、合并全身疾病及自我效能感低的患者,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
目的:了解干眼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2月—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干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293例干眼患者,其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为(113.34±9.98)分,处于中等水平。相关性分析中干眼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与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正相关(r=0.421,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累计屏幕使用时间>10 h/d、合并全身疾病、低自我效能感评分是干眼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干眼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处于中水平,仍需加强。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屏幕使用时间长、合并全身疾病及自我效能感低的患者,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
目的:探讨标准操作程序在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至1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专科门诊504例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理人力资源的整合、患者等待手术时间、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标准操作程序后明确护士岗位职责,护士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提升,患者手术等待时间由原来的预约2周缩短为2 d。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分别由92.0%和91.0%提高到98.5%和97.0%。医护人员满意度的评价由95%提到至98.4%。结论: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标准操作程序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提升了患者和家属、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规范化的标准操作程序是玻璃体腔内注药的安全保障。
本文总结了15例自膨胀水凝胶眶内植入术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术前主要评估患儿是否完善术前检查,给予患儿及其家属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进行术前准备以及禁食禁饮的管理。术后主要给予患儿安全管理,饮食、疼痛、眼部用药以及弹力绷带包扎护理,关注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及给予相应的护理,并对患儿及其家属做好出院指导。1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出现术眼疼痛,2例出现眶压增高,1例出现呕吐,均得到妥善处理。术后随访3~18个月,患儿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眼部外观,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目的:探讨先天性瞳孔残膜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例(15眼)先天性瞳孔残膜患儿围手术期给予心理护理、安全护理、优先安排术前检查、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延续性护理并观察其效果。结果:13例(15眼)先天性瞳孔残膜的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出现并发症,其中6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有所提高,住院满意度为92.3%(12/13)。结论:对先天性瞳孔残膜患儿围手术期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延续性护理是瞳孔残膜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
目的:总结全身麻醉斜视矫正日间手术服务模式的创建与安全管理方法。方法:回顾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全身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日间手术患者共9 570例。改革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医护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术前、术后护理管理:术前评估,健康教育前移、加强核查制度、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病情严格交接,家属及患者同步术后指导、离院后回访。结果:全身麻醉斜视矫正日间手术的9 570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不适34例,占0.36%,其中2例患者离院时出现头晕,2例发生尿储留,30例出现恶心、呕吐。护理人力由开展前16人减少到12人,节约25%;患者等候手术时间缩短了8 d,满意度由70%提高到90%,平均住院时间由3.2 d减少为1 d。结论:全身麻醉斜视矫正日间手术模式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开展全身麻醉日间手术不但可以节省医疗资源,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目的:在推广护理标准预防操作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前后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情况和针刺伤职业暴露水平对比,探索护理SOP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推广护理SOP前后,分别对14名责任护士进行操作考核,并对推广护理SOP前后收治的传染病患者数量和针刺伤职业暴露事件数量进行对比。结果:推行护理SOP前后操作考核平均分分别为82.31分、88.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高级责任护士考核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行护理SOP前后病房收治血液传染性疾病患者总数分别为32例、51例,针刺伤职业暴露事件分别为4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698,P=0.020)。结论:护理SOP的推广可使护理人员加强自我防护,减少针刺伤职业暴露,有效降低医源性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