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病理学是系统组织病理学的重要分支,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眼部疾病的发病特点发挥着重要作用。眼科病理学在老一辈专家们的努力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眼科病理学学科的发展随着眼科临床技术以及系统病理学的发展在不断的前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全方位结合和纵深应用带动并拓展了眼科病理学的研究领域,临床病理学及实验病理学的研究不断更新,新形势下眼科病理学的发展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眼球表面鳞状细胞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眼表肿瘤,包括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日光性角化病、结膜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深入了解这些病变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本文对眼球表面鳞状细胞性肿瘤的类型、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进行阐述,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目的:探索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对眼内玻璃体液微量细胞制备细胞块的成功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病理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由临床送检的25例玻璃体液(含玻璃体切割液),应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制备细胞块后,常规固定、脱水、包埋、切片,随后进行HE染色,观察染色效果。结果:25例玻璃体细胞蜡块制作成功率达到100%,制片后HE染色效果好,背景干净,细胞形态清晰,核质对比分明。结论:应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能将眼内玻璃体液微量细胞制成蜡块,极大提高了标本的利用率,为后续的病理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目的:探讨眼眶原发性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1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2020年10月收治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眼眶原发性SS的病例,同时回顾性分析文献中已报道的10例眼眶原发性SS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患者女,53岁,因“复发性右眼眶内肿物13余年”收治入院。SS组织病理学:肿瘤由弥漫分布的单一短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少,核分裂多见;肿瘤侵犯结膜下、巩膜表面、视神经鞘膜、眶内肌肉及纤维脂肪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波形蛋白(Vimentin)、Calpolnin、CD99、Bcl-2均阳,SMARCB1(INI-1)部分阳/弱阳。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检测到SS18基因易位。回顾性总结文献中已报道的10例和本例(总共11例)眼眶SS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9例,左眼6例,右眼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53岁,平均年龄22岁,中位年龄24岁。患者术前病程范围较广,为1周~13年。11例中,5例症状至少出现3年以上,多表现为进行性眼球突出伴眼球移位及运动受限,疼痛及视力下降。CT和MRI上多表现为分叶状或者卵圆形软组织肿块,部分因出血坏死出现囊性外观,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组织学上,本组11例眼眶SS中单相纤维型7例,双相型4例,单相纤维型中有2例存在分化差的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上皮样成分表达上皮标记(CKpan、CK7、CK19)和Vimentin;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CD99、Bcl-2、Calpolnin、TLE1及灶性表达上皮标记。结论:眼眶原发性滑膜肉瘤罕见,形态上需要和眼眶其他软组织来源恶性肿瘤相鉴别,其具有特征性t(x:18)(p11;q11)染色体易位,产生SY T-SSX融合基因,分子病理学的检测有助于最后确诊。
目的:研究泪腺腺样囊性癌不同病理组织学分型和分级间骨质破坏、神经侵犯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收治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测确诊的30例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医学影像学资料、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预后情况等,并系统研究泪腺腺样囊性癌病理组织学分型和分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中,病理组织学分型为筛状型9例(30.0%),实体型10例(33.3%),混合型11例(36.7%),其中实性和腺管混合型4例(13.3%)、实性和筛状混合型4例(13.3%)、筛状和腺管混合型3例(10.0%)。病理组织学分级为I级12例(40.0%);II级4例(13.3%);III级14例(46.7%)。不同病理组织学分型肿瘤骨质破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骨质破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不同病理组织学分型与分级肿瘤神经侵犯、远处转移发生均无相关性(均P>0.05)。在行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后,不同病理组织学分型肿瘤的无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型的无复发率在36个月内最低(P=0.037);而病理学分级与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后的无复发率无关(P=0.059)。结论:泪腺腺样囊性癌病理组织学分型与骨质破坏发生率和复发率显著相关,其中实体型肿瘤较易复发。而病理学分型与神经侵犯和远处转移发生率无关。病理组织学分级与骨质破坏、神经侵犯、远处转移和复发率无显著相关性。
目的:比较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和病理检查在角膜后部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角膜后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治疗角膜后部真菌感染患者,术前均进行角膜刮片KOH涂片检查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术后病变角膜进行病理组织切片、过碘酸-Schiff法(PAS)染色和六亚甲基四胺银法(GMS)染色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结果:18例角膜后部真菌感染患者角膜刮片KOH涂片均未检查到真菌菌丝,其中有16例患者经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到真菌菌丝(88.9%),而2例患者在术前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中未查到病原体。术后病理检查PAS染色联合GMS染色,18例患者中18例均可检查到真菌菌丝,角膜后部真菌感染患者病理切片中可见角膜深基质层变性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PAS染色和GMS染色可见典型真菌菌丝侵犯角膜基质深层,而角膜基质浅层及上皮层均未查见真菌菌丝。结论: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诊断角膜后部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术后病理组织切片和特殊染色检查有助于提高角膜后部真菌感染的诊断率。
目的:分析各种病因摘除眼球的患儿中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误诊率,并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以来在中山眼科中心因临床诊断为RB并接受眼球摘除的患者563例(577眼),比较术前临床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从中筛选出误诊病例,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治疗过程、临床影像学、肿瘤病理分期、病理诊断以及分化程度。结果:共发现误诊病例22例(22眼),误诊率3.91%,所有误诊病例均为单眼摘除患者。常见的临床误诊类型为:与Coats病相混淆12例(12眼),与眼内炎症反应混淆5例(5眼),以及与眼内其他肿瘤混淆5例(5眼)。所有患者中,>4岁者55例,其中误诊12例,误诊率21.82%。结论:与RB相关的临床误诊并不罕见,其中最常见的误诊病因是Coats病,>4岁患者是误诊的主要人群。
目的:制备抗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单克隆抗体,鉴定其免疫学性能为后期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合成AQP4优势抗原表位多肽,经过免疫小鼠、细胞融合及亚克隆筛选,制备可分泌高效价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后期获取大量单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进行初步实验应用。结果:获得4株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高亲和力抗体,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证实均能特异性识别人的AQP4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的抗人AQP4优势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为小分子抗体以及抗体人源化制备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目的:探讨眼囊尾蚴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眼囊尾蚴病的临床资料、大体与镜下病理改变。结果:男女性别比1:6,平均年龄24.7(中位数20)岁。临床以眼睑与眼周红肿、肿胀为主要症状3例,视物不清、视力下降2例,复视1例,结膜红肿1例。囊尾蚴寄生于球结膜1例,寄生于眼球内2例,寄生于眼眶内4例。7例均见到猪囊尾蚴,均在虫体内找到石灰小体,其中2例伴有坏死,可在坏死物中找到石灰小体。结论:眼囊尾蚴病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眼内型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眼眶型以眼睑与眼周红肿、肿胀为主要症状。找到囊尾蚴虫体与头节是眼囊尾蚴病明确诊断依据之一,石灰小体是该病重要病理诊断线索。
目的:分析泪阜部色素痣合并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市眼科医院经手术切除的色素痣合并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 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5例(50%),年龄(50.20±19.57)岁,左眼5例,右眼5例,其中7例(70%)为复合痣,3例(30%)皮内痣,未见交界痣,7例复合痣和2例皮内痣可见结膜上皮细胞囊肿;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中,有蒂型7例(70%),无蒂型3例(30%),9例(90%)含结膜杯状细胞,1例(10%)伴有鳞状上皮角化,3例(30%)伴慢性炎症,2例(20%)伴有轻度非典型增生,所有病例未见明显的弹力纤维变性。结论:泪阜部色素痣合并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比较少见,外观易误诊为色素痣恶变或黑色素瘤,临床上应注意甄别,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的:比较重力液流与主控液流2种灌注方式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青光眼患者视盘血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重力液流灌注组和主控液流灌注组。记录术中超声乳化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术后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视盘血流密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主控液流灌注组术中CDE小于重力液流灌注组(5.6±1.3 vs 6.3±1.2,P=0.034)。术后1天重力液流灌注组视盘周围血管密度(circumpapillary vascular density,cpVD)、整个图像血管密度(whole en face image vessel density,wiVD)和视盘内血管密度(inside disc vascular density,inside disc VD)均高于主控液流灌注组(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1个月重力液流灌注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大于主控液流灌注组(P<0.05),术后1天和3个月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相较于传统的重力液流灌注,主控灌注能够在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减少超声能量的使用,术后早期可减轻由术中高眼压引起的视盘炎症性充血,可以减轻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影响。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失明的主要原因。正常晶状体是富有弹性的形似双凸透镜的透明体,是机体内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组织,由晶状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和悬韧带构成。白内障为晶状体透明度下降,表现为晶状体混浊。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免疫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白内障也进行了大量分子水平的研究,探讨了白内障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机制,为未来基因治疗和靶向药物等治疗白内障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白内障分子病理改变的了解,是白内障精准诊治的基础。
上皮内生是眼外伤或眼前节手术后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继发性青光眼或其他不良结果。其中难治性青光眼是上皮内生后眼球摘除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严加防范至关重要。本文回顾分析1例上皮内生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防范措施。
眼眶部副神经节瘤极为罕见,多属非功能性肿瘤。本病例为1位中年女性,以右眼眼睑抬举无力为主诉就诊,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发现右眼眼眶内肿物,手术完整切除,结合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眼眶副神经节瘤,随访3年,肿瘤无复发。
线状皮脂腺痣综合征(linear nevus sebaceous syndrome,LNSS)是一种以皮脂腺痣(nevus sebaceous,NS)为特征性改变,同时合并癫痫、智力迟钝、神经缺陷或骨骼畸形等病变的疾病。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LNSS患者,同时伴有双眼脉络膜骨瘤和脑部先天发育异常。由于线状皮脂腺综合征伴双眼多发异常较为少见,本文将总结该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资料。